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力巨大的文人和圣人,曾经有过许多精典名句,比如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学而优则仕等等,这些精典名言,给了许多后人以帮助。

    但是,正可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算是圣人,身上也有一些缺点和错误,对于这一点,孔子自己也承认。比如说,有学者就总结了孔子身上至少有如下十种缺点和错误:一、肆意损毁两千年中国重要文明史,给中华文明史造成无可估量和无法挽回的极其重大的损失;二、克己复礼,颂古非今,反对变革;三、宣扬天命论;四、主张人格的地位尊卑贵贱有别;五、轻视生产经营;六、轻视军事;七、以貌取人;八、对女性的歧视;九、愚民政策;十、残酷杀害学术对手少正卯等。

   《承德三字金经》的作者承德张一也认为孔子身上有错误。他认为孔子在正确的义利道德观的问题上犯有严重错误,在孔子所有的错误中,要属犯的这个错误最大,之所以说“最大”,是因为其造成的后果最为严重。承德张一的理由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商品经济社会,在商品经济社会,凭体力和智力的付出来获取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就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同一行为,按照老子的道法自然的真理性观点,这一事实不仅当时不能否认,甚至永远都不能否认。就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孔子却不知道为什么作出了作出了这样一个十分荒谬的结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研究和崇尚道义的都是君子,谋求利益的人都是小人。

说其荒谬的理由之一:既然人人都在谋利,那么,失去利益成分的道义还是真正的道义吗?道义本身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进行一切包括谋利行为在内的社会活动的,那么,失去利益成分的道义不是空虚的、虚伪的道义是什么?既然人人都必须谋利,都在谋利,那么,判断是不是符合道义,只能通过检验其谋利的方法、谋利的渠道或者谋利的手段上来判别,如果脱离了这些,所谓的道义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所谓有实际意义的道义或者道德,就是应该为启迪和指导人们应该采用正确的谋利方式方法和正确的谋利渠道而生,如果离开了这些,所谓的道义和道德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么简单的逻辑,世界顶级大思想家孔子先生却让人遗憾的是其至死都没有搞明白;

说其荒谬的理由之二:既然所有的社会人都在谋利,无一例外,百分之百,那么,孔子却说“小人喻于利”,他把谋利的人都定义为“小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所谓小人就是指品质低劣、道德修养差的人,他们常常表现出狡诈、奸猾、谄媚和卑躬屈膝的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人被视为被鄙视和憎恶的对象。按照孔子的理论,谋利即小人。因为所有的人都在谋利,那么,不仅中国,就是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小人——这不是荒谬的理论这是什么?需要特别申明的是,我们必须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字面上怎么说,我们就需要从字面上解释。我们看到一些孔子的信徒、卫道士和徒子徒孙们,只要说到孔子的缺点和错误,总要给他找来美丽的理由给他洗白,就算孔子说的是黑,用他的嘴也能给孔子连洗带舔把孔子的黑舔洗的白上加白,实在是可笑至极。

说其荒谬的理由之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就是讲究道义的人都是君子。那么请问:这些君子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用什么?这些吃的喝的穿的和用的,都是物质利益,那么,他们的利益从哪里来?是捡来的?还是大风刮来的?如果都不是,那么,只能是凭体力或者智慧赚来的,谋来的。如果这些“君子”们也在谋利,那么,按照孔子的说法,这些君子也就都是小人了。孔子都不能自圆其说,这不是荒谬是什么?

说其荒谬的理由之四:孔子肯定认为自己是君子不是小人。然而,孔子本身一直通过招收弟子收昂贵的学费来谋利,通过为死了人的家庭办理祭祀丧事来收取不菲的费用来谋利。孔子身为君子,却自己跳进了自己挖的“小人喻于利”的坑里出不来了,这不是荒谬是什么?

孔子在他的《论语》中还有一句相关的话给孔子错误到荒谬的义利道德观帖上了封条: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努力追求利益的人就是遭人怨恨的小人,按照这个说法,任正非,曹德旺等大企业家们赚了几百亿,几千亿那么多钱,就都是遭人怨的小人?——简直就是荒谬至极!

在中国,可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但是,荒谬的东西也不少。特别是孔子对“利益”的荒谬的丑化直接造成了正确的义利道德观的缺失,这就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极其不好的影响和结局。

一:先说中国。

现在人们都可以看到的是,现在的中国,一,贪官污吏数以百万计:仅2012到2022年仅仅10年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470.9万人!从国级、副国级、省军级、到地厅级,市县乡镇、企村社居等,腐败分子层出不穷!这些贪官污吏,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已经是难以估量!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正确的义利道德观的严重缺失。而正确的义利道德观的严重缺失与孔子的错误的义利道德观有着直接的关系;二,叛徒、内奸、卖国贼、间谍数以百万计,坑蒙拐骗分子的数量就更是巨大。这些不应该的存在,给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制造了巨大的障碍,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以上这些恶果都是正确的义利道德观的严重缺失造成的。

二:再说国际。

千百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断,一共发生过14531场大规模的战争。这些战争造成了36.4亿人的丧生,造成了价值116亿吨黄金的损失。更有甚者,悬挂在全人类头顶的一万多枚核弹头的警报已经频频响起。这些,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因为正确的义利道德观的严重缺失所引发利益争夺造成的。

文化是人类行为的基石,文化为人类行为提供了指导和框架。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因为文化是人类行为的基础,所以,文化往往决定了行为,是不一样的行为决定了不一样的结果。综上所述,正是几千年来人类一直没有出现符合道义也就是正确的义利道德观文化,所以,才造成了今天国内和国际利益场的混乱不堪,危机四伏。承德张一认为,对于这个结局,孔子应该担负主要的责任。承德张一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的理由有三:

第一:我们做如下假设:假设当时孔子说的不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是这样说的:“君子取于利,小人取于损”。诠释:君子取己利于利他人,小人取己利于损他人。承德张一说,这就是一个符合道义和逻辑的正确的义利道德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样做真正的把道义与利益结合了起来,真正的实现了用道义来指导谋利的思维和行为,彻底告别了利益被人为的丑陋化的局面,归还了利益的堂堂正正的本来面目。这让道义道德从此告别了空洞空虚,真正有了实际意义。孔子当初真的这样定义了,借助孔子对中国和世界那巨大无比的文化影响力,这种正确的义利道德观早已经彻底的浸透了人类的心脉的每一滴血和大脑的每一个细胞,“取于利为善为德,取于损为恶为魔”业已成了人们普遍的就像吃了饭就可以解饿一样的共识,经过两千多年的努力,完全可以预判到今天的国家和世界绝对不会乱成这个熊样子:贪官污吏铺天盖地,国际战争愈演愈烈,核弹警报天天拉响!当年孔子真的是这样定义了义利道德观,孔子就真的成了全中国甚至全人类毫无异议的特大圣人!这个举措,孔子把道德成功的进行了清晰化界限化,有了道德判断标准,也就有了我们行动的准则,有了引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更有了令人信服的判别正误的法律和法规的依据。有了这些,全人类向往的天下太平或许早就到来了。可惜的是,遗憾的是,孔子并没有这样说,他说的还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第二:我们假设司马迁创立了这个“要取于利莫取于损”也就是“君子取于利,小人取于损”的正确的义利道德观。为什么假设司马迁呢?因为,司马迁在他创著的《史记》里的《货殖列传》里清清楚楚地、真真实实地描述了在商品经济社会人类的共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实际上就等同于描绘了一个全社会甚至全人类最大的赛道图,我们就叫它“为利赛道图”。承德张一认为,凭着司马迁的百万里挑一的横溢的才华,他完全有可能按照自然逻辑法则推演出这个赛道的规则,即:什么样的利可以谋取,什么样的利不能谋取。如果司马迁在描绘了这个赛道的同时就给出了这个赛道的规则规矩的红绿灯,那么,经过两千多年的人类的实践,恐怕现在的形势也是一片大好的。但是,本来应该司马迁做的事情,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去做呢?承德张一以为,司马迁是一个非常崇拜孔子的人,更是深入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他对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放于利而行,多怨”的义利道德观应该是了如指掌的。他由于非常崇拜孔子,所以,自然的也就不想创编一个赞扬利益的理论对他崇拜的偶像相悖,他可能是害怕如果得罪了孔子,会遭受天下人的反对和耻笑。再者,由于2000多年前的商品经济也不是太发达,科技更是不发达,更没有可以灭绝全人类的核武器频频的警报来催促人类马上寻找在商品经济社会能够保障人类安全发展的义利道德观,所以,司马迁也就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深入思考和研究。承德张一相信,凭借司马迁超众的才华,如果他能知道2000年后的人类会因错误的义利道德观而随时都有被核大战灭亡的危险,司马迁应该会创编出“要取于利莫取于损”这样的正确的义利道德观。那个时候,估计他也不会去管他的老师孔子不孔子的了。实际上,《承德三字金经》正是在当下人类安全屡屡受到核大战的威胁的时候应时而生的。这件事似乎自有天在调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之前之所以没有出来,是因为火候未到。因为,实实在在的说,这《承德三字金经》就是核战危机四伏的时候,承德张一在一个梦中得到指令后创作而成的。

第三:我们假设500年前的元朝大思想家、大哲学家王阳明创立了这个“要取于利莫取于损”也就是“君子取于利,小人取于损”的正确的义利道德观。为什么要假设王阳明呢?因为王阳明被称为两个半圣人之一,是一个非常有才华,有责任、有担当的学者。王阳明一生都致力于研究社会治理之道,转凡成圣之道,还曾经胸有成竹的说:满大街的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因为他经过多年的思考创编了一个转凡成圣的公式,即:“致良知”加“知行合一”。那么,什么是良知王阳明这样说:良知是一种道德判断标准,良知不仅是道德理论的基础,也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引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良知的内涵是什么?良知的内涵的核心就是道德感和判断能力:良知是人类区分善恶、正误的标准和准则,是内心最深处对于道德的认同与评判。它来源于个体对善恶行为的判断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指引人们区分正确与错误、义务与责任、善与恶的边界。良知能够引导人们识别和评估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实际上,这已经非常接近“君子取于利,小人取于损”或者“要取于利莫取于损”这个终极结论了。这个结论也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道转凡成圣的大题目的最正确的答案。我们假设五百年前王阳明确实解出了这个答案。那么,他的这个思想经过五百年的传播与实践,现在的中国和世界也基本上走向了大同。因为在这个文化的强大的作用力下,一切通过损人来利己的行为都遭到了彻底的封杀,人们除了通过利他来实现利己的路都给堵死了。我们或者今天已经看到了人类向往的大同世界。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就差这么一点就此止步了呢?承德张一认为,原因还是孔子。因为王阳明是孔子的大崇拜者,孔子视利益如粪土如小人的理论,让王阳明也不敢跃雷池一步。所以,王阳明也遗憾地错过了这一为人类走向大同作出重大贡献的机会。

以上诸多阐述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义利道德观的正确与否是这个商品经济环境下的利益社会和世界是乱还是治的根本之根本。

第二个问题: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锁定的错误的义利道德观障碍了正确的义利道德观的创立,致使错误的义利道德观横行于世。正是由于错误的义利道德观的横行于世,所以才造成了商品经济环境下的国家的种种乱象,世界的战火纷飞,核战警报的频频拉响。

所以,人为的制造了错误的义利道德观,就是孔子一生所犯的最大的错误。他的这个错误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不用说国家保不住,就是人类随时都有被一万五千枚核弹团灭的危险。

还是承德张一的《承德三字金经》里提到的“水载舟,水覆舟”,说的是,水既能成就你,水也能颠覆你。文化就好比这水。正确的文化,正确的理论,正确的道德观,特别是正确的义利道德观,能够让我们地球上的人类走向和平发展、走上幸福美满的大同世界,而错误的文化,错误的理论,错误的道德观念,特别是错误的义利道德观,能够让我们地球人类社会走向腐败混乱,走向战乱、走向战争,甚至走向被自己制造的武器所彻底毁灭的危险。今天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贪污腐败恶劣行径、坑蒙拐骗恶劣行径、烧杀抢掠的恶劣行径铺天盖地,层出不穷,国际上,由霸权主义的黑恶势力引燃的俄乌战争和中东战争已经让足以毁灭全人类的核战警报频频拉响,这些灾难,就是2500多年前影响力巨大的孔子的错误的义利道德观文化的流毒给这个世界造成的严重恶果。理论上,一个严重错误的文化对这个世界可能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动荡与冲突、价值观混乱、教育误导、经济发展受阻、国际关系紧张甚至足以毁灭人类的核战争。承德张一说,如果真的有机会穿越回孔子那个年代,他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孔子纠正他错误的义利道德观。如果孔子能预看到他错误的义利道德观能够给人类造成这么大的危害,相信孔子有可能会纠正自己的重大错误,因为其后果实在是太可怕了。